每经记者:叶晓丹每经编辑:董兴生
在钢琴边的屏幕上轻点《卡农》,一位名为“晓乐”的演奏者手脚并用,随即,旋律从钢琴中悠扬而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晓乐”并不是人类,而是一个机器人。
借助高精度视觉感知系统,可精准定位琴键、人脸及情绪识别,并可进行高精度手指运动,重复定位精度0.031毫米,单指按键频率达到8次/秒,实现高速精准的钢琴弹奏……这是在5月24日~25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之江实验室展示的一款人形机器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峰会上,既有当前备受各方关注的人形机器人最新成果展示,也有不同形态的工业机器人落地产品。而在此前一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刚介绍了全新型号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并进行现场展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引发了国内外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机器人峰会专家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和机器人创新发展最为活跃的国家,工业机器人消费量连续九年位居全球首位。不过,从工业机器人市场供应来看,发那科、ABB等日本和欧洲的机器人产品仍占据着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围绕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产业链的整合、出海市场的博弈……强敌环伺之下,国产机器人的突围与远征正在上演。
特斯拉的一小步 人形机器人的一大步?
美国当地时间5月16日,马斯克介绍了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全新型号,这一次,Optimus的新技能是抓取物体,AI技术能力再次提升。在演示视频中,人形机器人已经拥有电机扭矩控制、环境探索与记忆、基于人类跟踪运动的AI训练以及物体操纵能力。
在马斯克看来,未来,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会非常大,人形机器人将会是今后特斯拉主要的长期价值来源。“如果人形机器人和人的比例是2比1左右,那么人们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是100亿乃至200亿个,会远超电动车的数量。”
此前,美国波士顿动力推出的四足机器人Spot Mini定价约为52万元,上线半年只卖出了大约400台,而人形机器人Atlas并未上市。面对高昂的价格,马斯克曾公开表示,他的人形机器人将以低于2万美元的价格销售,通过更经济的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产品标准化、低成本和大规模生产。
不过,5月22日,据媒体报道,在一场人形机器人比赛中,由OpenAI支持的实体机器人公司1x出品的EVE,击败了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EVE实体机器人的部分软件功能由OpenAI的ChatGPT提供支持,也就是说可以将ChatGPT实体化,应用在现实世界的业务场景中。
GPT技术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场景应用,也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继而引发了国内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产业的高度关注。
近期,机器人概念股丰立智能、柯力传感(603662.SH,股价29.63元,市值83.85亿元)等个股股价异常波动,一度引发监管机构问询。5月25日晚间,丰立智能在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及严重异常波动公告中表示:“公司生产的精密减速器产品目前尚未应用于人型机器人领域,没有签署相关协议;公司与本次广交会沟通交流的意向客户业务上尚无实质性进展,如后续签订需披露的重大合同,公司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而在中国机器人峰会上,记者注意到,之江实验室也展出了其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伟在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交流中介绍,此次展出的是目前研发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接下来要攻克的方向还有很多。
譬如驱动,人形机器人需要功率密度足够大的电器驱动器件。而要解决驱动的问题,高性能电机与减速器的开发以及材料和构件的轻量化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目前,之江实验室研发的最新款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金属构件多数都运用了3D打印技术,在考虑轻量化的同时,将部分构件与驱动器件一体化设计并打印。此外,人形机器人的关节多、自由度高,其自然流畅的运动需要解决姿态控制、平衡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如何耦合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模态信息,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系统结合,也是解决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场景应用的关键问题。
在宋伟看来,GPT大模型技术应用到人形机器人上,可以为机器人提供“常识”,使其具备理解与推理能力。在边缘端布局面向机器人作业的中模型,能够较为快速地处理机器人的传感信息,结合机器人端部署的运动规划与控制小模型,这样才能构建出“云边端”一体化的智能机器人系统,完成人形机器人的智能闭环。
工业机器人突围:从关键零部件“卡脖子”到产业链协同创新
国金证券指出,AI助力“机器人+”时代来临,机器人产业链有望迎来繁荣发展期。浙商证券认为,人形机器人有望推动产业链内公司快速成长,未来特斯拉机器人进一步降本,国产零部件有望持续受益。中信证券研报亦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正在持续推进中。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大趋势下,国产高性价比的零部件优势凸显。
而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更大的市场需求,来自工业机器人。
5月24日,中国机器人峰会专家委员会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和机器人创新发展最为活跃的国家,工业机器人消费量连续九年位居全球首位。随着医疗、养老、教育等行业智能化需求的持续释放,服务机器人产业规模也在快速扩张。
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从汽车和电子行业快速向冶金、轻工、金属加工、石油化工、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拓展。国内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不断增长,制造业机器人密度随之呈现增长态势。
然而,从供应端来看,发那科、ABB、安川等外资品牌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地位稳固,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
从我国自主品牌来看,根据MIR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内资企业出货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为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新时达机器人、台达、节卡机器人、卡诺普、遨博、珞和图灵。其中,埃斯顿、汇川技术和埃夫特的出货量位列前三名。
此前,国产核心零部件与国际一流厂商水平差距较大,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这三大核心零部件也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瓶颈。这些高端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一旦产业链上游遭受冲击,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品。
近年来,上游零部件制造商日渐崛起,国产机器人四小龙埃斯顿、新松、埃夫特、广州数控不断加大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技术研发。
5月24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埃夫特董事长游玮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五年,国产机器人产业链相关头部企业,初步解决了核心零部件“有没有”的问题,基本实现了自主化和国产化,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相关核心部件性能,解决“优不优”的问题。近些年来,埃夫特逐步提升产品力,从对机器人性能和可靠性要求较低的作业场景逐步渗透到以光伏、3C、锂电、汽车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相关高端应用场景。
同时,游玮提及,国产机器人未来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着力解决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制造要求,解决传统工业机器人使用门槛高、运维成本高的难题,激发传统工业机器人尚未进入的增量市场。
提及当前国产工业机器人行业面临的挑战,游玮认为,在核心零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自主化后,难点在于要基于实现全部自主和国产的供应链,批量制造与国外机器人产品力一致的机器人产品,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要从部件自主化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实现在器件层面的自主化和国产化,比如机器人专用芯片、机器人操作系统、高精度编码器等。
产业集成与出海远征
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该政策明晰了“十四五”期间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目标。
地方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宁波余姚市正在推动机器人产业从“零”到“链”的突破、从“链”到“群”的提升。
余姚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市以机器人及自主智能装备产业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55.9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近200亿元,机器人零部件、整机、机器人系统集成于一体的产业链初步成形。目前,余姚拥有机器人核心规上企业12家、产业链相关企业近200家,机器人及相关行业产值达100亿元。
余姚当地的机器人“链主”企业智昌集团常务副总裁孙寿轩在和记者交流中透露,余姚当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机器人零部件企业,公司还推出了“全甬产”机器人。“作为自己制作控制器、机器人整机的企业,原先我们的零部件都是外采外购,现在智谷机器人小镇就能满足我们80%的本土化生产。”
国泰君安研报提及,疫情冲击外资供应链,国产龙头企业迎来机遇。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起步较晚,在技术上、规模上都落后于海外厂商,市场份额较小。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许多外资企业开始重视中国市场,国内机器人产业也迅速发展。疫情期间,较多外资企业物流、原材料等板块受到影响,导致无法正常交货,且多家外资企业价格有一定提高,造成海外订单回流。国产企业相对价格较低、性价比高,在疫情期间发挥了本土优势,抓住了机会扩张市场份额。国内机器人行业集中度提高。
此外,根据IFR统计数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于2019年到达低谷,并于2021年大幅反弹,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4%。由于数字化产业发展进程加快,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大幅提升,据IFR统计,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持续增加,2024年有望达到230亿美元,2022年~2024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
在突围中成长起来的国产机器人企业,也在海外市场与国际品牌博弈。从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到出海远征,国产机器人产业正在接受新一轮的市场洗礼。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统计,2022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出口订单占比首次突破25%,今年海外订单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
孙寿轩表示,公司工业机器人出口份额占比虽然不高,但近两年增速快,2022年出口额在两三千万左右,预计今年能有2-3倍的增长。目前,公司正积极开拓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今年4月中旬,绿的谐波(688017.SH,股价133.29元,市值224.7亿元)与三花智控(002050.SZ,股价25.55元,市值917.47亿元)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三花墨西哥工业园共同出资设立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美元的合资企业,主营业务为谐波减速器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及销售。
三花智控在近期答复投资者调研中称,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公司布局机器人机电执行器业务,机电执行器主要由伺服电机、减速机构和编码器组成。谐波减速器是减速机构中非常重要的部件,公司通过与绿的谐波合作,提高整个执行器的技术壁垒,增强产品竞争力。
不只是机器人零部件企业和整机公司在出海,素有“机器的机器”之称的机床,也被称为“工业母机”,把更大的市场瞄准了海外。宁波天瑞精工机械有限公司于2019年研发成功浙江省首台套五轴五联动加工中心,成为国产高端数控机床的新锐力量。
天瑞精工副总经理李全林向记者透露,公司从2006年开始专门做数控机床。当时,余姚宁波周边模具业发达,客户对数控机床需求量多,近年来余姚当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也有不少机器人零部件厂商订购天瑞精工的数控机床。
不过,相比国内市场日趋成熟,数控机床的海外业务正迎来新机。李全林介绍,近年来,公司出海业务不断发展,今年以来,近7成数控机床的订单来自国外。
当然,对国产工业机器人而言,挑战依然存在。数据显示,2023年开年第一个季度,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下滑约3.3%,其中1-2月工业机器人销量降幅较大,3月降幅收窄。多名工业机器人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工业机器人价格战和内卷加剧,机器人毛利率下滑,企业要从中突围,或者需要寻找到更高毛利空间的客户市场,或者需要寻找到新的增量空间。
或许,在突围和远征的洗礼中,国产机器人产业也会淬炼出“行走在狭窄的道路上”的中国版发那科。
标签: